咨询热线:0731-85556229

新闻资讯

News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年鉴2017

02、你知道长沙的这些故事吗?

  • 来源:中规设计2017年鉴
  • 浏览:7268次
  • 发布日期:2018-03-26

每天,我们勾画着在城市的生活轨迹,融入这里的四季与光阴,但关于这座城,我们是真的了解呢?比如,岳麓山脚的一座有故事的亭子、满藏记忆的天心阁、历经荣辱的中山亭......你知道这里的多少故事呢?


一、自卑亭,感受岳麓山脚那一抹”谦卑”


岳麓山脚,有这样一座亭子,名为自卑亭。亭为传统砖木框架结构,四面筑以土质墙,单檐歇山顶,上盖青瓦,亭角微翘,吻兽脊饬,白粉灰外墙,四向皆开有朱漆拱门。




从远处看,青色的檐瓦、灰色的筑墙、玄色的拱门,与爱晚亭那种中国传统意义的廊柱式结构不同,整座亭如同匍匐的身体向四周展开,紧紧扎根在大地之上,质朴而厚实。


时过境迁,岳麓山古老的道中庸亭、极高明亭已杳无踪迹,唯有自卑亭历经岁月,依旧安静坐落在岳麓山下湖大校园的角落里,静小而卑微。下图是一张日本人在岳麓山顶拍摄的远眺图,湖南大学的柳肃先生指出,相片左下角的塔,为五轮塔,相片右面中间道路相交的亭子为自卑亭,图左边那座大建筑是湖大二院(今物理系实验室)。当然照片中间横亘的山为天马山,而湘江小河、橘子洲、大河及对面的长沙主城区皆清晰可见。




自卑亭,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由长沙郡丞赵宁用修复岳麓书院的工程余款所建。当时修建在路旁,供行人歇足避风之用。今亭修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山长袁名曜将亭移建于书院大路的正中,亭额有邵阳洲给谏车敏所书“自卑亭”三个大字。


这里的“自卑”,并不是我们现代所理解的意思,此“自卑”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迩”,近也。“卑”,低也。其意在说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好比长途跋涉,须从近处开始;好比攀登,须从低处着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山长欧阳正焕撰《重修自卑亭记》,对亭名的原意进行了引申:“卑之既尽,高不可逾矣。则所谓下学而上达,岂外是哉”,告诫我们攀登学业高峰就像攀登自然高峰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一脚印,不可半途而废,当卑之既尽之时,豁然开朗,自然而然能行大学之道,成君子之风,那就高不可逾了。



这样自卑亭俨然如一位身着长袍,含蓄收敛而温和敦厚长者,谆谆教诲着每一位踏入此门的学子,潜心向学,谦恭而行。自卑亭是旧时通往岳麓书院的必经之路,大概这也是古人的用心良苦,唯有经过“自卑”,才得以成就“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盛名及“千年学府”的美誉。“行远,必先修其近;登高,必先修其低。近不修,无以行远路,低不修,无以登高山。”这是自卑亭留给我们的启示。“自卑亭前不自卑,自卑亭后当自省”,谦逊,自制,不断自省,它昭示的是一种内敛隽永,一种修养,一种内在的自信,一种引人入胜的风范。




而今,自卑亭虽偏居一隅,但在这静好的岁月里,不用太急着登高望远,留几分钟的时间,细细品味先贤们用谦逊的砖和真诚的瓦搭起的“自卑亭”,静静感受岳麓山下这一抹“谦卑”。


二、原来,很少人知道这样的天心阁


我们都知道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著名地标,是一座精雕细琢的古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古阁虽始创源于文化,却非本意的成为守护长沙城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




天心阁始建年代至今不详,现存史料最早记载是明末善化禀生俞仪所作《天心阁眺望》诗:“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距今近500年的历史。位于长沙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天心阁,雄踞于古城墙垣之上。这是当时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颠,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曾是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


由于天心阁地处古代长沙城内最高位置,登高纵目,一览无遗,且其地势险峻,居高扼守,可制控全城。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天心阁伟大的使命。每当长沙遇到外敌来犯,它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自然地充当起了瞭望哨、信号台、前线指挥部和战斗营垒,自明清以来,此地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加上天心阁下的古城墙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为长沙王吴芮所筑,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修复加固,共设九座城门,大大增强了长沙城池的防御能力。




从建成至近代,这里拥有着长沙太多的记忆。


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天心阁城墙遭到破坏。

清代,这里湖南的防守要区和军事禁地,有兵勇驻守,百姓不能入内。

1852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殉难于天心阁下。

1905年,禹之谟、陈家鼎受黄兴之托,在长沙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其机关办事处即设天心阁三楼。

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长沙新军革命党人刘文锦聚集同志在阁上开会,密谋响应。武昌起义后,陈作新又邀约新军同志在阁中议事。策划长沙起义。

1923年,屹立于湘江之滨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古城墙轰然倒下。当拆除工作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时任长沙市政公所总理的曹典球此时力辞不可,并慷慨发声:“要睡在城墙上,誓与城墙共存亡”,天心阁一小段城墙得以保留。

1925年“五卅”惨案后,天心阁右炮台旧址建起“国耻纪念亭”亭内竖一石刻地图,展示出中国遭列强欺凌与山河破碎的情状。

1930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克长沙,曾在天心阁召集会议。

1938年长沙大火后,天心阁化为一片灰烬。周恩来赶赴长沙领导救灾工作时,曾与蒋介石、陈诚等登临天心阁城头,视察灾情。

1939年,日军大举进犯长沙,天心阁成为我军重点部防的主要阵地,在这块高地上,可以很清晰看到敌我在短兵相接时候的肉搏战;枪炮声中,将士在这块高地上指挥作战。

1946年在天心阁北头城上,为纪念长沙会战阵亡将士建崇烈亭。


饱经战火的天心阁,屡毁屡建,守护着城内的百姓。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1983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天心阁,仿明清建筑风格,主阁居中,高17.5米。下为花岗石基台,有白石雕花护栏,石狮栏柱。上为3层楼阁,木柱支撑,白色粉墙,三重檐歇山顶,盖栗色琉璃瓦,檐角飞翘,檐脊、顶脊均为黄色琉璃瓦。


天心阁的城墙也十分有讲究,从雄镇门进入,左边望去,一眼呈半月形,这种结构被称为月城,又叫瓮城,防御体系齐全,构造精妙,打仗时不容易被敌方发现,而且月城内可藏兵数百人,士兵可以轮番上阵,轮流休整。


在南北两个月城下还有个秘密通道,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天心阁大修,还修缮了密道,一条密道通往城内的中心地带及粮仓聚集地,便于收集情报,获得物资。


另一条则是通向城外的隧道,长约15里路,相传当年太平军进驻长沙,湖南巡抚骆秉章加固古城池的同时也将这条通往城外的密道一并进行了修缮。战争开始,城内一片惊慌,各处城门紧闭,硝烟弥漫,各种粮食和供给一天比一天稀缺,皇仓街一带的粮食又被严格控制根本无法进入。在这种窘境之下,左宗棠建议用天心阁这条通向城外的密道,安排人员出城觅粮,夜晚再运进城内。不出数日,大批的粮食就从这条密道中运进城来,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两条密道早在民国修环城马路时被封,今天所能看到的密道也只保留了南北两个小小的洞口且早已鲜为人知。



站在城楼,聆听斑驳的老城墙诉说着它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或战火纷飞,或朝代更替,或平淡日常......扶梯登阁,俯首四顾,看尽这座城市的起起落落。


三、中山亭,有着这么多你不知道的长沙故事


一座城,是一本书。长沙,是一本厚厚的书。几千年的沧海桑田,这里承载了太多的荣辱,发生了太多的故事,而静静矗立的中山亭,见证了长沙不少故事。




新时期,长沙虽然新建了不少更现代的标志性建筑,如“三馆一厅”、湖南广电,而在不少长沙人的心中,中山亭是不可替代的地标之一。中山亭原为清朝中期的建筑,咸丰三年(1853)重修。当时,清提督衙门府就位于今天的市青少年宫,中山亭边上驻扎着保卫衙门府的“先锋卫士营”,即先锋厅。




先锋厅,自清初以来三百余年,因正对着湖南最高军政机关大门,目击了发生在这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10年震惊中外的抢米风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湖南反正,1922年毛泽东领导的长沙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等,可谓饱经风雨。


19302月,中山路建成后,这里建设了一座公园,并在公园中央,建了一座钟楼,为一高16米的西式方形建筑,共5层,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因此命名为中山纪念亭。中山亭的建成也是长沙使用公共标准时钟的开始,在此之前,长沙旧习相沿,向以天心阁城楼午炮为标准时间,每至午时,霹雳一声,惊天动地,于人民生活殊多妨碍。钟楼建成后,装上了从德国购进的电动标准时钟。人们从此经过,举目遥望,即可获知时间。


公园里池水清悠,红花绿草,钟楼高矗,不失为一处漂亮的城市景观。1932年,市立民教育馆设于该处的附楼,下层为书报阅览室和游艺室,中层为办公室与教室,上层系平台,为民众茶园。那时候的娱乐方式不多,很多人的闲余时间就是到这里读书、看报或是看演出,据说每天来馆民众达400人以上。


动荡年代,高踞于此处的中山亭也历尽沧桑。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烧毁了长沙十之八九的房屋,中山亭幸存,且钟楼上钟正指向“437分”,记录了长沙焚城时的悲怆时刻,其后发生的中日四次长沙会战,在炮火连天中,中山亭也依然昂首屹立。


▲文夕大火


解放后,由于城市扩张建设的需求,有人提议将这个正处十字路中间的“拦路建筑”拆除,当即就有政协委员写提案表示强烈反对,所幸这些来自人民的呼声得到了采纳,中山亭才得以保留至今。2013年,历经近一年的修缮恢复后,重新开放的中山亭更加的吸引人。孙中山铜像屹立在正前门外,鼻子挺拔、嘴唇紧闭,一身中山装、脚穿大头皮鞋,右手拄着文明杖,左手握着一卷《建国方略》,目光坚毅。




围栏的拆除,使中山亭与四周街区融为一体,绿岛路沿石的弧形设计,也充分考虑了来往车辆的交通安全问题。如今,中山亭四周碧草如茵,正门樟树下立着两块大石头,刻着“平等”“博爱”。挨着中山亭右边是两列的雪松,其后有一棵老樟树,给中山亭增添了肃穆之感。夜色之下,中山亭楼房的光芒与旁边高楼的灯光交相辉映,甚为靓丽。


欢迎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规设计(id:zhongguisheji)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看哟~




分享到:
COPYRIGHT (C) 2015-2018 湖南中规设计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6011885号-4
微信

微信扫一扫

技术支持:竞网智赢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